接近歲末年終,公司行號、家庭除舊布新,大量舊家具被丟掉,總讓台灣暴增大量垃圾,而且最終大多數送往焚化爐或是掩埋場,形成環保災難。打破企業希望天長地久「擁有」資產的習慣,改以限期使用的新思維,「以租代買」是可行之道,但一夕扭轉觀念,卻充滿挑戰。
101大樓窗外,夕陽起落,生生不息;35樓SKYPARK共享空間裡,這批嶄新家具,若想扭轉線性經濟,踏上永續循環之路,辦得到嗎?
陽明交大科管所教授 黃仕斌:「就像美國的rent the runway(線上租衣網站),它發覺到在疫情之前,永續在它消費者的排序排第18名,因為新冠疫情之後,這個排序變成第2名,關在家裡,開始去反思生命的意義、所有權的價值,他們後來可能發現到說,人生可能主要都是使用權。」
在台灣,每年增加的建築裝修廢棄物,高達7000萬公噸,形成環保災難;後疫情時代,台灣也在摸索新解方。
台北101大樓營運長 劉家豪:「這些椅子桌子,它都是循環租賃的產品 。」
桌椅、沙發、擺飾都不再由101大樓事業處採購,而是交給IKEA家具公司,提供彈性化服務。
台北101大樓營運長 劉家豪:「因為它(家具)的氣氛、它的氛圍,或是季節,我們需要更替的時候,都可以去跟(租賃)廠商做討論 。」
20年前,101追求頂尖建築工法;20年後,劉家豪重新思考,購買和擁有對環境的代價。
台北101大樓營運長 劉家豪:「我如果我要買,就要考慮,我都要擁有它,皮革如果有刮傷或壞掉,你可能很難修復,很可能變成一個垃圾,要去買新的。」
過去,企業購買家具,先投入一筆金額,過程中再付出維修、保養、替換、丟棄的費用;家具租賃方案,這些項目都交給廠商,用專業技術延長物命。企業長期估算,其實兩者花費很接近,還能夠減少原物料消耗;不過,失去擁有權,只能夠限期使用的概念,最難突破。
台北101大樓營運長 劉家豪:「(企業)用一個平常租賃的費用編列,而不是資產的購買,所以你要不要擁有它,在財務上面的編列是不太一樣的,對企業來講是滿大的轉變。」
家具,以前是企業握在手中的資產;現在,成了一去不回的支出費用,3到6年期限一到就被收回,不再擁有;但看似失去,其實有所得。
陽明交大科管所教授 黃仕斌:「如果是一個賺錢的企業來說,因為這個支出,淨利率就會比較少一點,被扣稅的基數就會比較小。」
在商言商,租賃模式有機會節稅,而且當家具從固定資產中移除,資產現金回收率的分母變小,回收率數字也變漂亮,企業更有機會擦亮永續形象。然而,學者坦言,現階段台灣的減碳法規不若歐美嚴格,公民意識也還在形成,除非企業有外銷門檻,或是基於品牌訴求,大公司採行意願才比較高。
101大樓家具租賃方案,從規畫到實現至今3年,也帶動了環保意識。
台北101大樓營運長 劉家豪:「光是這個氣氛,你創造出來,就是讓他(租戶、員工)可以先接受,然後我們再慢慢利用這環境去倡議(永續環保)。」
企業家具租賃模式,藉由彈性使用、循環利用,解開線性經濟的緊箍咒,不過,扭轉「擁有」的慣性思考,是關鍵。
陳宏立 李俊葳 台北報導